戏曲晋剧慷慨激昂细腻优美文旅中国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出现于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山西的四大剧种: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发展过程中吸收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风格特具。有上路调和下路调之分,上路调为北路梆子,下路调为中路梆子。民国以后中路梆子兴盛,遂以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新中国成立后则称晋剧。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高峰时期,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进入八十年代,政府号召振兴晋剧,各级剧团相继调整了班子,充实了演员,添置了行头,整理了旧戏,赶排了新戏,有的还晋剧表演与当前流行的轻音乐等文艺形式结合起来,增强了晋剧的演出效果。年5月20日,晋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剧目:

《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坤带》《沙陀国》《战宛城》《白水滩》《金水桥》《火焰驹》《梵王宫》《双锁山》等。每一部戏无不表现出独有的特点。

艺术特色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并有新剧仄出。在发展过程中,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唱腔

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控;“腔儿”是指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的“乱弹”中。“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晋剧的这种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最直接的因素。

晋剧十分注意运用二人以上的对唱、轮唱手段发挥其唱腔的艺术特色。但也有大段独唱。在晋剧唱腔中,还有用平板、夹板、二性、流水等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于追叙、忏悔、思考问题等

行当

晋剧中,分传统的生、旦、花脸三大行为红、黑、生、旦、丑五行

晋剧的行当有“三大门”(须生、正旦、大花脸)与“三小门”(小生、小旦、小花脸)之分,各行均有专工戏。

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呼和浩特市群众艺术馆、晋中市晋剧和民间艺术研究院、井陉县文化馆、山西省晋剧院、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获得“晋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责编:任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