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右旗元宵节民俗活动热闹非凡土默特右旗文化旅游广电局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如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并积累了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内蒙古从群众需求和实际出发,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及国家和自治区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落实政策和完善制度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保证。内蒙古针对年自治区人大公共服务保障法执法检查反馈问题,及时制定措施,完成25类99项整改任务;《内蒙古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纳入自治区人大立法计划;年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经过修改后于年7月8日由自治区人大颁布实施。
年以来,内蒙古相继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考核办法》《社区与机关单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基本标准和推进路径。《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硬件建设和服务管理达到国家标准,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由于这些政策和措施具有前瞻性、可行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不断满足。
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的渴求、对获取信息的速度等有了新的更高标准。随处可见的书屋、掌上预约参观、随时查阅的资料……公共文化服务如今已经在人们的身边。近年来,内蒙古深入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并将其纵深发展到农村牧区,从“我送你接”向“你需我送”转变,将基层老百姓的需求放在服务的首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
书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打起鼓来敲起锣,推着小车来送货……”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晚”在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桥镇雷营子村上演。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纷纷亮相,让台下观众十分高兴,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除了本村村民,精彩的节目也吸引了许多周边的群众,他们纷纷骑着自行车、摩托车前来观看。
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推动内蒙古基层文化和旅游融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从年至年连续4年组织承办由文化和旅游部发起的乡村“村晚”内蒙古地区的展示展播活动,推广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优秀的乡土文化和优良的旅游资源。
“村晚”在内蒙古各地百花齐放,各具地域文化特色,深受百姓欢迎。如年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七顷地村举行“欢乐过大年·迈向新征程”——我们的小康生活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年内蒙古共有13场“村晚”参与全国“欢乐过大年·喜迎冬奥会——我们的美好生活”“村晚”集中展示联动活动;年共有8场“村晚”参与全国“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村晚”集中展示联动活动。
内蒙古“村晚”充分发动盟市旗县文化馆力量,在基层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选拔的方式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和内蒙古文化云进行展示展播。经过4年来的发展,内蒙古的“村晚”已成为全国“村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重点活动之一。
“村晚”火了的同时,也让内蒙古各地的文旅融合迈出了新的步伐。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发挥好多媒体平台的力量,有助于扩大“村晚”的知名度。近年来,内蒙古“村晚”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村晚”这个最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活动走向了全国。除了在线上展播演出,内蒙古的示范展示点通过参加央视的融媒体节目,挖掘“村晚”的台前幕后,展现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推介乡村美景好物。《吉祥毡房》《永远的牧歌》《幸福中国一起走》《站在草原望北京》4个“村晚”节目还参加了“我最喜爱的村晚音乐节目”展播与投票活动。
据了解,内蒙古“村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央视频、内蒙古文化云等多家媒体平台同步播放,点击量与互动频次节节攀升,有的点击量高达47万。融媒体矩阵赋能“村晚”的过程中,也打造了一批“网红”打卡地,极大地带动了乡村旅游。
“村晚”的成功推广,让内蒙古各地的文旅部门看到了契机。年、年、年,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村晚”入选全国乡村春晚示范活动,通过央视频和国家公共文化云直播等平台向全国展示了察右后旗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良的农副产品。节目播出后,察右后旗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在全国旅游因疫情影响不景气的情况下,察右后旗连续两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有大幅提高,全旗年平均过境游客50余万人次,直接带动多名群众就业,间接带动余人就业,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繁荣和乡村产业振兴。
经过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不间断的大力推广,乡村“村晚”在广大农村牧区生根发芽,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连续4年推动各地“村晚”活动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和内蒙古文化云上开展直录播近30场,全国收看人数达多万。
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当地结合自身发展需求,自年开始,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嘎查村(社区)举办农牧民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已有10年,每年参与的嘎查村(社区)从最初的20场发展到现在的90场,群众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节日的氛围也越来越浓。
10年来,准格尔旗基层共举办多场“村晚”,年和年连续两年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主办的小年直播接力展播活动。准格尔旗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通过乡村“村晚”的平台展示当地的人文风俗,也让更多人看到鄂尔多斯的地域文化和当地农牧民热爱家乡、积极向上的风采。
内蒙古各地一个个成功案例,让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更有信心。今年1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联合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达拉特旗政府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东海心村共同主办了以“亮丽黄河湾·多彩达拉特”为主题的内蒙古乡村“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群众文艺演出、特色冬捕展示、冰雪游艺、乡村年货节、二人台小戏、现代电声乐、送春联拜年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接连上演,聚集了人气,大大提高了东海心村的知名度。
活动期间,大量周边群众和游客慕名而来,在品年味、购年货、赏民俗的同时,也了解到达拉特旗实施乡村振兴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的崭新局面。游客在鄂尔多斯的良好体验,为当地的文旅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内蒙古真抓实干,借助“村晚”的东风,为内蒙古的文旅事业布新局、开新篇。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在组织“村晚”的过程中,紧跟自治区文旅政策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深入挖掘、继承、创新发展优秀乡土文化,积极服务基层群众,活动由原来侧重文艺演出向与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旅游和产品推介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节庆活动转变。
年以来,内蒙古每年组织开展内蒙古乡村春晚暨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年,全区春节期间举办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人民剧场”迎新春为民演出活动多场次;在全区广泛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群众性歌咏活动,各行各业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组织全区公共图书馆开展年、年全民阅读主题系列活动,参与读者80多万人次。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在引导各地文化馆不断充实内容的同时,力求将“村晚”活动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带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以点带面”“引凤来巢”,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的同时,将文化内涵植入内蒙古各地,从而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明乡风建设。
▲今年春节期间内蒙古展览馆举办迎新春剪纸活动内蒙古展览馆供图
发挥基层文化服务优势
扩大公共服务半径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体现出如今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创新与形式突破。
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一场牧民演唱会正在举办,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农牧民身着华丽的演出服等待上台,一首首激昂的歌曲,唱出了基层的美好生活……眼前这个热闹的演唱会活动,虽然没有盛大的规模,也没有明星大腕儿,为什么老百姓却如此喜欢?原来,这是扎根在鄂托克前旗的文化户举办的属于当地本土的特色活动。农村牧区文化户是指利用自有设施设备和资金,自愿组织开展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为周边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家庭农牧户。据了解,当地的文化户每年还会举办诗歌会、敖包盛会、家庭那达慕、马奶节等活动近场次,深受老百姓喜爱。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调研时发现,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群众需求日趋丰富多元,政府文化供给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服务效能偏低等问题逐步显现,偏远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文化辐射力、影响力、覆盖能力不足的情况尤为明显。为周边群众提供文娱活动和文化展示的文化户的兴起,消除了文化服务半径小、可及性弱等弊端,形成了街坊邻里就近方便、自发聚集、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心。
针对这一现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多措并举,帮助文化户健康有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共同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扶持发展农村牧区文化户的实施方案》,将“有坚定的政治觉悟、有固定的文化活动、有稳定的经济基础、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有固定的设施设备”等纳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文化户及示范户认定基本标准;将农村牧区文化户分为娱乐型、知识型、展示型、其他型4种类型;提出了“—年,全区各级扶持发展农牧民文化户至少0个,其中命名并扶持自治区级文化示范户至少个”的发展目标。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从制定扶持办法、发挥行业部门指导作用、提升文化户服务能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融合等方面推动落实,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制度建设、培训辅导等方面予以保障,让基层文化户和示范户得以健康发展。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帮扶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发展完善。据悉,年至年,内蒙古每年评选命名个自治区级农村牧区文化示范户,按照每户2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扶持。鄂尔多斯市先后扶持1.1万个家庭文化户,组建了0多个民间文化组织和乡村业余文艺队。
为进一步将政策落实到位,将基层文化户和示范户培育成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要求各地,应明确当地文旅主管部门作为扶持补助资金采购主体和第一责任人,限期完成相关设备招标采购和发放工作;及时调查文化示范户设备采购实际需求,由双方确认需求清单进行市场询价和政府采购,确保质量、价格、服务的最优化;还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两微一端”等自媒体平台,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介手段,广泛宣传文化户贴近群众需求、免费提供服务、带动乡风文明的生动故事、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
年以来,内蒙古通过评选扶持农村牧区文化示范户,补充和延伸了内蒙古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由单纯国办到社会合办结合、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实操过程中,培养了一支扎根乡村、服务基层、丰富活跃农牧区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的生力军。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评选命名首批自治区农村牧区示范文化户户,并给予每户2万元的设备扶持。
在扶持政策的带动下,部分盟市也规划相关激励政策,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做好做实。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稳稳落地,基层文化户和示范户做事更加有底气,秉承着文化惠民的宗旨,将挖掘基层乡村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一位文化户深有感触地说:“过去由于资金匮乏、人员配置不齐,举办活动比较粗犷,策划简单,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设备齐全,经过培训,人员专业性更强,素质普遍提高,文化活动也会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自治区的重大节日节点来策划,效果更佳,人民群众的反响也越来越好。”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白俊明说:“农牧区文化户在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乡风文明、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增强基层文化活力、维护农牧民文化权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性和覆盖面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扶持发展农村牧区文化户,是推动新时代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举措。”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离老百姓更近,更了解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结合实际,想群众之所想,以区情为指针,制定全区统一的文化户认定标准、示范条件和扶持办法,通过示范带动、以点带面,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乡村文化科学规范发展,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一个个文化户转化为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不仅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让广大农牧民在就近便捷的文化活动中愉悦心身、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增强了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践证明,农牧区文化示范户政策的实施,将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形成了有效连接和融合,助推多元化发展新格局;在服务形式上将阵地与流动、集中与分散、专业与业余相结合,更好地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普惠、就近便利和广泛覆盖;公共文化服务的纵向延伸,融合时政宣传、文体娱乐、科技教育、遗产保护、旅游宣介等多方面内容,在满足老百姓的同时也建立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围绕老百姓需求
让公共文化服务更贴心
圆润的唱腔、婀娜的舞姿……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戏台上正在上演《空城计》,台下的村民听得津津有味、十分专注。他们说,原来只能在电视上才能看到和听到的经典戏曲,如今在村里就可以看到、听到,这对戏迷来说真是件大好事。
眼前这个戏班子的演员,都来自专业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唱功都十分了得。为了让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从年开始,内蒙古把“戏曲进乡村”纳入各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组织开展了全区“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活动。
根据“自下而上、以需定供”原则,综合考虑就近服务和降低成本等因素,对照采购需求清单,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等方式,以县域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为骨干、盟市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以及其他相关社会团体等为补充,不分所有制性质确定承接主体,确保此项工作有序、便利、高效。截至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开展“戏曲进乡村”演出1.4万多场,观众多万人次。
为了让公共文化服务更贴近老百姓,年,内蒙古推进“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年,内蒙古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所辖贫困旗县为重点,各选择两个文化基础好、有戏曲传统的旗县开展“戏曲进乡村”试点工作,并结合内蒙古实际,以蒙古剧、二人台、漫瀚剧、晋剧、评剧、二人转等地方戏剧为重点,通过基层公共文化机构,采取问卷调查、直接访问、网上征询等方式,调查研究各地农牧民对戏曲艺术的实际需求。年以来,内蒙古连续4年评选了4批11种个剧(节)目纳入全区“戏曲进乡村”推荐目录,并通过网站向社会公布,作为各级政府采购戏曲进乡村剧(节)目的主要依据之一。
越是基层,群众越需要精神文化的滋养,而戏曲是文化滋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保证每场进村演出的戏曲不低俗、不媚俗以及规范化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做好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工作的通知》印发,要求演出任务不得委托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或由指定民营剧团实施,不得直接支付乡镇执行或补助民间艺术团实施,应以内蒙古公布推荐剧目为主要参考。
如今,内蒙古各地的“戏曲进乡村”节目不仅按章做事,所演出剧目还结合当地的精准脱贫、生态文明、美丽乡村、乡风文明、法制宣传等现实题材创作剧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扎根。同时,在确保每个苏木乡镇每年演出6场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人口较多并有戏曲传统的中心村,兼顾城镇社区、农村牧区老年幸福院、易地搬迁安置点进行演出。所演剧目以综艺节目或传统剧目为主,戏曲类节目占比不低于40%,每场演出时长不少于90分钟。
公共文化服务做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内蒙古各地文旅部门打通监督渠道,在公共文化场所设立监督电话、网络监督信箱等,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有关盟市对所属旗县每年督查不少于1次,各有关旗县区每年督查不少于2次。对于这种公开透明的方式,群众纷纷为其点赞。
“过去,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比较单一,服务范围也有限,如今,公共文化服务转变思路,将文化送到基层,所表演的文艺节目也会根据群众需求、结合当地的人文风俗进行创作。”白俊明说,“村民喜欢看戏曲,还会将好看的戏曲用手机录制下来,广泛传播。从这一小小的举动可以看出,群众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
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以脱贫旗县为重点,招标优秀民营剧团在春节、丰收节期间开展“戏曲进乡村”示范性惠民演出共场,农牧民观众达16万多人次。在旗县每年开展戏曲进乡村演出近场,观众累计多万人次。在兴安盟科右中旗连续5年开展政府购买文化志愿服务公益岗位试点工作,为当地个嘎查村均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
“戏曲进乡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老百姓身边,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基层文化设施缺乏管理人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了通过政府购买村级文化管理员岗位,开展村级文化设施配备文化志愿者的试点工作。各地采购上岗的志愿者可以根据嘎查特色、农牧民需求,组建舞蹈队、刺绣队、器乐队、民歌队等文艺团队,结合传统节庆创新性开展各类特色文化活动,引导农村牧区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为建设新农村、振兴乡村文化发挥推动作用。
内蒙古以“戏曲进乡村”为契机,带动当地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基层的配套旅游基础设施要抓紧完善。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通过政府购买,委托第三方机构,将基层不合格以及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厕所进行彻底整改。
内蒙古地方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群众基础深厚,乡村民间一直保留着听戏的习惯,戏曲特有的精彩情节和悠扬的曲调,深受戏迷喜爱。在内蒙古,无论农村的田间地头,还是城镇的大小剧场,演出中常常会有经典的戏曲节目。热热闹闹唱大戏的传统文化体验方式,是农村牧区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体的文化盛宴,也成为当今适应供给侧改革、适合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之一。让“戏曲进乡村”,以老百姓喜欢的形式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从这一惠民之举可以看出,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在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举措,将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普及化,以好的惠民项目,温润百姓的心田。
作者王慧阿勒得尔图
终审:王佐政
复审:王猛
初审:陈乔新月
编辑:王雪雯
校对:王璐李娅楠
来源:中国文化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
网址:wlt.nmg.gov.cn
联系我们:mail
nmgwlt.cn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