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实施系列行动助推文化繁荣黄河新闻网

中科公益爱心 http://m.39.net/pf/a_4892467.html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记者晋升)文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之一,文化可以展示形象,文化可以吸引人才,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近年来,沁源县着力打造文化强县,首次把“兴文”作为“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战略的一个主要路径,把建设“文化沁源”作为一项主要目标,为此实施了一系列行动,把文化产业建设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大投入夯实文化基础

在县城投资万元,建起了崭新的文化馆、电影院、活动排练场,劈出一块20亩的空地建设起文化主题公园。在全县各乡镇投资万元,建起了14个乡镇文化活动站;在农村投资多万元,建起了农村文化大院。实现了县有大馆舍、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全覆盖。财政投资多万把县图书馆打造成国家一级图书馆,在14个乡镇个行政村都建设有图书阅览室,在汽车站候车厅、体育馆休息室等8个特殊部门设立图书分馆。村村设立乡村记忆馆,县财政给每村拨付0元专用经费修编《村志》,大力挖掘乡村文化,留住乡愁,传承本土文化。

对文化部门重新核定了编制,在原有基础上增编扩员,并加大对队伍培训的投入。招聘大专以上学历专业人员上岗,一次性补充到位,实现了所有文化单位的足额满员。对14个乡镇全员配齐了专业文化员,对全县个行政村配备了文化志愿者。在县财政的支持下,县电影公司招聘专业人员9名,组建起12支农村公益放映队伍。县晋剧团自主招聘艺术人员26名,建成了各种艺术人员齐备的一流县级剧团。各乡镇、村、社区按照要求都组建起了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业余文化活动队伍。至目前,全县文化队伍(含业余)已达余名。同时注重对队伍培训的投入,文化部门每周、每月、每季都要开展不同规格的培训,至目前,受训人员达到余人次。通过培训,全县文化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高。

二、大手笔盘活文化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繁荣,传统戏剧受到了很大冲击,县里唯一的艺术团体——晋剧团也曾面临着生存挑战,一度因发不了工资而迫使演员们自谋生路。面对现状,县委县政府果断出手,一是拨付30万元办公经费,保证剧团的日常运营;二是政府买单送戏下乡,每年最少场每场元,在惠民的同时也盘活了几近倒闭的文化团体。

同时高度重视民间文化团队和文艺人才的挖掘和扶持。对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等团体都配备有基地,对当地的文学创作名家王建和、戏剧创作者龙青山都安排有工作室,对葫芦烫画师残疾人王英杰、木雕艺人刘守龙等民间艺人们都免费提供了展销室,对一些有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都要有奖励。政府的支持和重视,让沁源的文化队伍如鱼得水日益壮大。

图为:沁源县五龙川专家小镇“人民摄影专家小院”揭牌仪式现场(资料图)

三、高站位引进先进文化

近年来,不少文化艺术院校与沁源建立了合作关系,有多位专家教授把论文写在了沁源大地上。在灵空山镇设立专家小镇,在五龙川村建立了人民日报摄影专家小院,在沁河镇“乡颂太岳记,韩洪沟红色小镇”设立中央美院“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供美院专家们来研学,助力当地发展。

摄影赛、摄影培训、诗会、作家创作研讨会、图书发布会、电影拍摄也源源不断走进沁源。年,“二青会三人篮球赛”在沁源举办,借会篮球主赛场的东风,排练多达20场晚会,把沁源的特色文化展示在了全国观众面前;首次举办沁源县春节联欢晚会,并进行了现场直播,邀请著名歌手、艺术家来沁源表演,让沁源群众现场体验了一场高水平的文化盛宴;举办全国航拍大赛、山地自行车赛等有影响的赛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示了沁源的独特魅力;沁源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旅局、文化中心、文化馆及各个艺术团体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品,通过央视频道,展现在了世界及全国观众面前。央视《乡约》、央视少儿栏目等都两次走进沁源,16名《星光大道》歌手、4名网红达人走进沁源;合肥工业大学师生被沁源的独特文化所深深吸引,对沁源非遗作品进行了专门考察研究,对金钱枕头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纷纷拍照取样。通过各项赛事和大型活动,把外界的文化和文明引进了偏远闭塞的沁源,让老区人民体验了艺术、开阔了眼界,同时把沁源美丽的山水风貌、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传递给外界,令越来越多的人心向往之。

四、文化自信成为前进强力

场馆的建设、经费的保障、政策的鼓励,让文化人士在“精”字上下功夫,“深”字上做文章。县文化馆、晋剧团邀请知名编剧、作者多次汇聚沁源,为沁源文化把脉出方。在专家的建议指导下,沁源的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文化馆自编、自导、自演的短视频沁源秧歌小戏《没有旁观者》等15部作品、剪纸类《白衣天使》等19部作品、书法类篆刻《听党指挥、抗击疫情》等11部作品、美术类《最美医护者》等5部作品,共计50部作品,获得了“平安健康宅家里、智慧生活进万家”网络文化作品表彰;沁源秧歌表演唱《护苗春暖》获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赵树理杯”山西省曲艺节目优秀奖;沁源花鼓舞《鼓动天地》获得长治市“全面奔小康,幸福舞起来”广场舞大赛金奖;沁州三弦书《千古传奇思烟台》获长治市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选拔赛二等奖;沁源秧歌广场舞《沁源秧歌沁源人》获第二届长治市艺术节“舞动太行”广场舞大赛一等奖。县晋剧团走出了抄别人的戏、搬别人的剧的尴尬境地,自编、自导、自演了晋剧《众志成城》等地方精品剧目,总是让观众热泪盈眶为之振奋;《小二姐梦梦》参加了全国在江苏省举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受到专家与观众的一致好评。

县非遗保护中心十年磨一剑,进山庄、踏沟坎,寻找传承人,为沁源手工麻纸、剪纸、手工刺绣鞋垫、葫芦烫画等都申报了非遗文化保护。文化团队找资料、刻光盘、整理文化资料,多次进省城上北京,通过几年努力,终使沁源秧歌入选全国非遗保护名录。同时他们进学校、入企业,唱响了沁源秧歌。

县晋剧团送戏下乡,全县个行政村,全部都有她们的足迹,每村3到5场,从不短缺;县文化馆组建了文化轻骑队,送歌舞晚会进农村入企业,一年达50余场;县电影公司送电影下乡,不论山高路远,还是夜深林密,放映员们克服困难,自带马扎供群众观看乘坐。每年送电影下乡达到了场;县图书馆出动流动图书车进企业、入矿山、到山庄,每年达多人次。沁源图书馆首创了应群众之需购书、应读者之急送书的先河,获得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年年有赛事,月月有活动,县城有晚会,乡村有歌舞,沁源人民一年四季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在去年抗击疫情的日子里,沁源人民宅在家里演绎了一场文艺抗疫的“沁源现象”,打赢了一场抗疫防疫“围困战”。

沁源的文化产业大手笔、大气魄、大行动,进一步向更高、更广、更深迈进,助推了沁源文化的大繁荣,真正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文化建设已成为绿色发展的最强音,繁荣的文化氛围让沁源人民充满了自信和力量。文化的振兴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振兴。相信有文化自信支撑的沁源人民,无论在目前的抗疫战争中,还是在未来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会一往无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