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有两条高速公路通过,一条是龙城(榆祁)高速公路,另一条是太长高速公路。其中,龙城高速公路太谷段的出口就选择在了墩坊村。据说年修建龙城高速路时,省交通厅有个墩坊人在厅里做领导,主张把高速路的出口设在墩坊,可以说是公私两便。一出龙城高速口,就会看到一个宏大的石牌楼,那就是墩坊村的村牌楼了。
墩坊村是个大村,人口有五六千,村里有四大姓,即孙、董、温、张,村里最显赫的姓是温姓,也是太谷出官员最多最大的姓氏。
一进墩坊村最宏伟的建筑就是温家祠堂,旧时的温氏祠堂早已被拆毁,现在这座新落成的温氏祠堂,气势恢弘,巍峨壮观,门前是高大的石碑,上写太原堂,来追溯渊源,祠堂大院中立有石牌楼,古朴典雅,正面横梁有忠孝坊和文韬武略的字样。大殿阔五大间,供着温氏家族的祖宗牌位。
太原堂以族裔繁茂、科甲鼎盛、人文彪炳而著称于世,可以说是家族昌盛,子孙人才辈出,为后代所称赞。
不必说花间鼻祖温庭筠,只看墩坊村的温探花一家,就让人叹为观止。
温探花的真名叫温忠翰,咸丰八年中举人,同治元年中探花。温忠翰能考中“探花”,在当时是很不简单的。因为从宋朝南渡以后,全国的文化中心进一步南移,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成绩远超北方人,特别是清代,山西没出过一个文“状元”,“榜眼”、“探花”也风毛麟角,屈指可数,所以,温忠翰能中探花就显得难能可贵。温忠翰的官做得并不算大,做官时间也不长,但有一件事却值得人们称道,那就是温忠翰在浙江温州做官时,审理的一个案子。
当年,在温州发生了一件美国人柏耐劫掠女尼的事件,温州群众义愤填膺,状告柏耐,但柏耐仗着自己是外国人百般抵赖,死不认罪,温忠翰接到此案时,借鉴了西方的律师制度,请英国律师哈华当庭辩诘,以夷制夷,终使柏耐认罪伏法,这个做法受到了温州人的称赞,有人评价温忠翰说“中华知用律师自公始”,从这件事的处理可以看出温忠翰的眼界开阔,敢于创新。
温忠翰玉泉院听泉图
温忠翰眼界的开阔离不开家庭的熏陶,温忠翰的爷爷叫温承惠,官至一品,曾任直隶总督。在直隶总督任上嘉庆皇帝曾为他题诗。温承惠擅长治水,在治水方面建树颇多,嘉庆十九年,他负责办理河南睢州决口,嘉庆二十年又奉命治理永定河,在任直隶总督时又修筑了伊洛渠,深受河南人民的爱戴。温承惠在太谷也留下了治水的佳话,至今在太谷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墩坊出了个温承惠,象峪河被逼到李青(音奇)外”。
清徐温李青过街戏台
象峪河是太谷重要的一条河,以前曾从墩坊村与新戴村之间流过,但这条河也是一条灾河,经常发生水灾,有时,象峪河还会夺了乌马河的河道,因此,乌马河象峪河的下游,洪涝灾害频频发生,在温承惠在朝为官时,象峪河又一次四处决堤,溃不能挡,沿线村庄均泡在水中,死伤瘟疫齐至,从东自西无一幸免,而新代村(古称龙凤庄)更是整村消失,毁于这场水患,南北郭村损失也很重,天降灾难,惨不忍睹。
经过了这次灾难与镇痛,墩坊村民便写信向时在朝中担任河道总督的温承惠报去详情,温承惠接到乡老的求救信,立刻传令山西官员了解情况,并作出治理方案,终于在这次整改中将村南的象峪河改道,将新修河道移至徐沟温李青村的北面,至此以后,象峪河大段流经徐沟,使常年饱受水患之苦的墩坊村民得以安居乐业。
其实,温家就是在明初由温李青迁入墩坊村的。改道后的象峪河,再没有发生水患,且象峪河水还可浇温李青的耕地,可谓一举两得。
温家虽然出的官多,但并不是村里最有钱的人家,在墩坊村流传着这样的俗话:温门中的官,武门中的钱。意思是说温姓家做官的多,但武姓家钱赚的多。
在墩坊村流传着武家发家的故事,据说在明朝时,有位武姓人叫武达成,家境贫困潦倒,就寄居在姐姐家里,姐姐当然不嫌弃,可日子一长,姐夫家的人难免有点闲言碎语,武达成听了就非常反感,觉得寄人篱下,矮人三分,于是,他一气之下就辞别了他的姐姐,决定自己出去,希望能独创出一条路来。因为他是赌气出走的,只对姐姐说了句“我走了。”还没等姐姐反应过来给他拿点东西,人影都不见了。姐夫回到家发现武达成已经出走,就问妻子,“没给达成带上那双新鞋?来我给他送去。”手里拿着新鞋就追赶武达成,他的姐夫一边跑,一边喊“你的鞋”,武达成听见姐夫他喊鞋,以为就这一双旧鞋也不让自己穿,他就脱下旧鞋扔在路旁,光着脚就急急赶路了。他听人说过:“进了奉天城银子钱儿摸腰深。武达成决心到奉天闯一闯。一路历经艰险,跋山涉水,终于到了奉天,在路上武达成就发现,东北到处种的都是红高梁。他想,如果能在这里开个烧锅(酒业),利用高粱酿酒,一定能赚到大钱。想归想,但现实是他身无分文,武达成只好先找了个落脚的地方,一面打工赚钱,一面结交朋友。一年之后,他向朋友借了点钱、又把自己赚的钱全部拿出来购买了设备和原料,他的烧锅开张了。不曾想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武达成凭着他与生俱来的商业天赋,很快在商场里大显身手。没几年工夫,他就把自己的商业触角发展到了四平。在四平他又开了几处大烧锅,生意同样兴隆,于是他开始把生意做到了北方的经济重镇北平、天津一带,这样武达成已是腰缠万贯,成为了晋商大贾。武家也成了墩坊的名门望族。这オ留下了温门中的官、武门中的钱的俗话。
现在,墩坊村做企业的不在少数,但比较有特色的是张喜印的墩坊铜宝工艺品厂,八九十年代,旅游业刚刚兴起,旅游纪念品的制作随之起步,北方与南方比起来,旅游纪念品毫无特色,张喜印看中这是一个机会,他开始打造自己的旅游纪念品项目,他选中了家中的摆件,工艺铜镜,他以铜钱样式为模板,无限放大,而放大的铜镜上的图案,也进行了改变,不在是康熙通宝这样的文字,而是换成了招财进宝等吉祥的祝语以及宝剑旗帜等辟邪的宝物。工艺铜镜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但随之而来产品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如何防锈,铜镜在氧化环境下,会很快变黑,这个问题不解决,产品就难上台阶,张喜印一头扎进古书里寻找秘方,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张喜印厂出的工艺铜镜无论放多久,拿出来都是崭新崭新的。现在,张喜印又在温氏祠堂的对面开了一个博物馆,用他收藏的文物向人们普及着中华传统文化。
墩坊人说,墩坊村之所以人才辈出都是凭了汤王爷的护佑。原来,在墩坊村,最久远的庙宇要数村北的汤王庙,汤王庙坐北朝南,曾供奉着汤王,汤王就是商代的第一代皇帝,他倡导和赐召全国人都来经商,是我国帝王中提倡商业贸易的鼻祖。据考古学家说,全国仅有两座汤王庙,而墩坊占居其一。可惜,汤王庙保护的并不好。不过总算还在,而墩坊号称“一寺十四庙、九观音、二十四位五道神、五座戏台展雄风”的盛景,却只能靠想象来补全了。
一个村有五个戏台,可见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和痴迷。在汤王庙之前,就有一个大戏台,而汤王庙的东边是奶奶庙,奶奶庙之前也有一个大戏台,二个戏台并肩而立。每逢庙会唱戏时,总是一写两台,让二台对唱。因这二台之间只隔着几米,周边的群众来看戏,就有了选择的余地。因唱的是对台戏,因而剧团的双方就有了一比高低的想法,于是,戏一开,人头攒动,喝彩声不断,一会涌在东边,一会又挤在西边。象墩坊村这样的庙台建筑格局在山西并不多见。可惜的是这些戏台都拆毁了。
墩坊人爱看戏,所以,墩坊也出了不少戏曲名人,孙贵明和董艳艳就是太谷秧歌里响当当的名角。孙贵明还是全国非遗的传承人。
墩坊人爱看戏,也把戏剧融进了社火活动中,创造出木棍的社火形式,之后木棍流传到清徐,清徐人经过改进,变成了铁棍,之后又反传回了墩坊村,也就是现在定型的铁棍形式,铁棍的表演少则几台,多则数十台,内容多为晋剧中的剧目,比如《西厢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天女散花》、《嫦娥奔月》《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墩坊人在八十年代,又把只能在白天表演的铁棍,延长到了晚上,这就是现在流行的灯棍,墩坊的灯棍在八九十年代可谓一枝独秀,他们把声光电结合在了一起,让太谷的社火翻出了新样。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传统的社火表演日渐式微,但墩坊村却热情不减,每年的正月十六,依然是热热闹闹地进行着社火表演,吸引着四乡八邻的人们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
这或许就是墩坊人身上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吧!
作者:原正东
推荐阅读:
.老城太谷--敦坊村
.太谷敦坊村出的大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