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几大特产,欢迎大家了解

蔚州贡米

蔚州贡米是中国历代进贡朝廷的”四大贡米“之一。该米是在河北省蔚县特殊的土壤、水质、气温下种植生产并经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蔚州贡米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锌、维生素等。与大米相比,蛋白质高1.5倍,脂肪高6倍,维生素B1高1.5倍,B2高1倍,粗纤维高6倍,并含有丰富的各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色氨酸、精氨酸的含量均高于其他粮食。所以它是产妇、老、弱、婴幼儿的良好滋补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蔚州贡米,一九九三年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认定为可信产品。(张家口)

蔚州贡米(蔚州小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河北省蔚县现辖行政区域。

蔚州贡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蔚州贡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蔚县剪纸

产于河北蔚县。一“熏”,即将厚纸样或新设计草图,贴白纸上,然后燃烛烟熏,使于白纸上留下清晰的黑样;二“焖”,即将窗花所用宣纸多次折叠至三五十层,然后用水淋湿,以手压实,使之形成一块整体,以待刻制;三“刻”,即将黑样放于焖好的纸块上,用刀刻制;四“染”,即在刻出的白样上点染着色,点染毕,逐张揭开即为成品。乡土气息极为浓厚。构图空白不多,线条粗犷有力,少纤细条纹;敢于变形与夸张;装饰性强。设色大胆,不拘小节,惯用强烈对比,但并非任意无章,而是自有规矩。

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以出产剪纸而闻名。蔚县剪纸又称“窗花”,是当地民间一种传统的装饰艺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初始图案多为花卉一类的吉祥纹样,后融入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经刘老布等剪纸艺人共同研究,对创作工具进行改革,部分纹用刻刀由单幅剪转变为成批刻,使蔚县剪纸工艺有了新的提高。20世纪初,在王老赏、王守业、周永明等艺人的带动下,蔚县剪纸的风格越来越突出,走出了民间剪纸的一般格局,具有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

蔚县剪纸是民间社会的产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写照。它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有戏曲人物、戏曲脸谱、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家禽家畜、吉禽瑞兽等多方面的内容。蔚县剪纸的刀工既有北方民间剪纸粗犷、质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它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装饰感强,民间味浓,富有韵味节律,呈现出妩媚娇艳、淳朴华美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青睐。

在品类繁多的民间剪纸艺坛上,蔚县剪纸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奇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它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复用多色点染彩绘,达到了工致传神、雅俗共赏的效果。

蔚县剪纸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蔚县古民居建筑技艺

蔚县古称蔚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剪纸文化,而且还孕育了蔚县秧歌、蔚县古民居、古戏楼、古寺庙、打树花、皮影戏等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蔚县古民居作为蔚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民俗、美学、建筑、雕塑艺术于一体,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貌特征。

蔚县现存古民宅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其建筑结构一般为四合院布局,多为土坯墙。为保护墙体,采用单檐悬山布瓦顶,屋顶平缓,前后檐插飞,出檐深远。到明中后期,民居由早年的简朴浑厚向精雕细琢方向发展,建筑形式多采用硬山布瓦顶,建筑0现大量砖、木、石雕艺术装饰构件。

清初由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一些富商官吏宅第中增加了戏楼、宗祠、书屋等。如建于乾隆四十八年的白河东王家书屋、雍正年间的大蔡庄李家祠堂、县城一街魏家祠堂等。另一方面,住宅质量也有所提高,县城出现了牛家大院、史家大院的硬山顶二层楼房院等。蔚县古民居中照壁题材广泛,有菱花影壁、镂雕盘龙影壁等。县城南关一所民宅的影壁,壁心为砖雕人物,上部为砖雕仿木檐替、斗拱等,上部正中悬镂空砖雕匾额,两侧为砖雕楹联,工艺复杂,雕刻精美。

在蔚县古民居中,一般为四合院形式,但一些大户就建有“九连型”、“六连型”、“四连环”等院落。如在暖泉西古堡、宋家庄、南留庄、涌泉庄等村堡中均出现了高宅大院。宋家庄村堡内南北主街的西侧,全为堡内大户韩家所建。南留庄堡内门家宅院,由五组大院组成,占据了堡内一条街,每组院落又由若干小宅院组成,小院相连,大院相通。建筑物上石、木雕饰华丽,整体布局严谨而富于变化。蔚县古民居按其建筑格局可分为连环套院型、里外套院型和单四合院型三种。连环套院主要是有钱的大户人家居住,各房院尊卑分明,功能齐全,建筑舒适、豪华、气派。里外套院型和四合院型都是中等富裕人家居住,也是用材考究、工艺精细,大门楼、二门楼、砖雕影壁等配置齐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蔚县的古民居可与北京的四合院相媲美,是中国北京古民居中的佼佼者。这些古民居布局合理,用材全部为砖木结构,青条基石、白灰青砖墙体、板瓦筒瓦双层覆顶,屋顶起脊吻兽,门窗、门楼精雕细作,油饰彩绘,宅院雄阔高大,每片独立的古民居群都有完整的古戏楼、古庙宇和供取水用的官沿井,所有房屋全向本院内开窗,防盗功能强。

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是蔚县古民居的一大特色。走进古民居犹如走进雕刻艺术博物馆,大门口的上马石、抱鼓石、雕花基石,门楼上方的镂空砖雕、木制雕花门头、兽头、雕花木柁头、雕花窗格和房顶上的各样砖雕等,无不充分显示着建筑师们的精湛技艺。

蔚县古民居以其数量多,质量高而闻名,这批原生态的艺术作品记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民俗信息,急待保护。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蔚县古民居建筑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蔚县秧歌

蔚县秧歌,亦称蔚州梆子、蔚剧,它产生于蔚县,流行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晋北地区,并远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旗县,是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的一个地方剧种。蔚县秧歌早期是用“训调”(民歌)演唱,以“两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常在农村“社火”中演出。

蔚县秧歌的剧目约二百余出,有《回龙阁》、《打瓦罐》、《八卦》、《下山》、《卖豆腐》、《借冠子》等,且《打饼》、《捉虎》等剧目鲜见于其他剧种。山西梆子流入河北,蔚县是主要通道之一,蔚县秧歌深受其影响,不仅吸收了梆子的袍带大戏,并且借鉴了梆子的音乐体制,在唱腔中产生了由梆子腔演变而来的各种板式。蔚县秧歌的唱腔是由[头性]、[二性]、[三性]、[介板]、[滚白]五种基本板式和[导板]、[蹲板]等辅助板式,以及附属于某些基本板式的特殊腔儿组成。“训调”的句式结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句组成的单一乐段,同一“训调”可演唱多段唱词,呈分节歌形式,今存二十余种。其前奏与间奏过门采用打击乐或打击乐与弦乐相结合的形式,唱腔节奏可分为慢板、中板、快板三种类型。蔚县秧歌文场由板胡、笛、三弦等乐器组成,武场由板鼓、大提锣、铙钹、小锣等乐器组成。蔚县秧歌中作为伴奏使用的曲牌有丝弦曲牌约二十首,唢呐曲牌约十首,绝大部分是借用晋剧、山西北路梆子、河北梆子的曲牌,具有本剧种特点的为数不多。锣鼓点共有七十余种,常用的约有二十余种,由开唱锣鼓和伴奏动作锣鼓两部分组成,也多是由梆子腔剧种移植而来。

蔚县秧歌行当齐全,分红(老生)、黑(又分大花脸、二花脸)、生(小生)、旦(又分青衣、小旦、刀马旦、破脸旦)、丑等行。小生与旦可唱“训调”,红唱“训调”较少,黑则不唱“训调”。梆子腔类唱腔,除黑有特定唱腔外,其他行当唱腔结构大致相同。蔚县秧歌用蔚县方言演唱,其演唱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发音方法,即中低音区用真音,高音区用假音,加上曲笛、板胡、三弦等主奏乐器,在不影响旋律的同时,均可充分发挥个人演奏技巧,奏出近似复调的即兴乐曲。

做为一个古老小剧种,目前蔚县秧歌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困难,一是后继乏人,老艺人纷纷离世,青年人很少有愿意学习这种声腔、程式都较为古老的艺术;二是由于当今艺术形式的多样化,造成其演出市场萎缩,演出团体大量减少。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蔚县秧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蔚州高跷戏

蔚州高跷戏,是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原先是表演者脚踩三至五尺高的木拐,走上街头,围着高桌边扭边唱。演唱时管弦乐队伴奏,其风格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后来表演形式是不登拐子,在舞台上和其它戏剧一样说唱表演。

已故历史学家孙作云(公元——)在他的《说丹朱》中认为:“高跷源于原始图腾信仰、用于宗教祭祀仪式,又从杂技表演演变为扮演戏曲人物的舞蹈形式”。金朝时在杂剧归类中属“笑乐院本”,正式形成戏曲形式。

到了清末民国初,蔚州高跷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提高,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鼎盛期,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当年的察哈尔省会张家口以及坝上、内蒙一带,连续10几年,久唱不衰,影响极大。被誉为“塞上一枝红梅”。

蔚州高跷戏,张家口观众称“蹦蹦戏”,而官方却称其为秧歌。当年《察省民国日报》曾常常刊登出“本市各戏院近日座客稀少,怡安茶馆蔚县秧歌每日早晚,大有人满为患”的消息。

蔚州高跷戏的传承,难以尽数查考,县城纸店头村的高跷艺人孙继忠(外国人),逢驾岭村的高跷艺人沈佃胜,南双涧村的孙宝山、任旭等人仅乙起其上三代。即:到了清末民国初,蔚州高跷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提高,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了鼎盛期。新中国成立前后,蔚县的高跷戏班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当年的察哈尔省会张家口以及东口外的张北、沽源和口里的崇礼、赤城、龙关、赵川一带广泛流传,影响极大。被誉为“塞上一枝红梅”。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蔚州高跷戏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蔚州灯影戏

蔚州灯影戏目前主要分布在蔚县的蔚州镇、宋家庄镇、南杨庄乡等地一带。民间相传,灯影戏起始于汉文帝时期,辽金时期盛行,与冀东的滦、乐皮影为姊妹艺术。早期的影戏剧本称“影经”或“影卷”,辽代以前属盲人演出,到了金代,因受杂剧影响,开始向戏曲形式演变。

蔚州灯影戏是从两个不同区域先后传入的。其一是明万历年间,由冀东的滦州一带传来,落户于蔚县东七里河村,其二是清光绪年间由陕西大荔一带沿传而来,落户于蔚县吕家庄村。从滦县一带传来的称皮影戏,当地民间称为东路影。从陕西大荔传来的称灯影戏,被当地民间称为西路影。两种表演形式均由人在幕后操纵,相传,历史上的蔚州灯影戏(含傀儡)能演出多个剧目,代表剧目有《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杨门女将》等。清末至民国初年,这两种影戏相互搭班,学习借鉴,同时吸收了蔚州大戏、蔚州梆子等剧种的唱腔和大量民歌小调,形成了具有蔚县特色的傀儡戏曲剧种,并得到长足发展,民国十年(年)前后,蔚县灯影戏班已发展到20多个。

灯影戏是一种傀儡艺术,它的演出分白天和夜晚两种演出形式。晚上演出是用灯光将影人映射在影窗上,通过影人的形体、动作和操影人的演唱与说白来介绍故事情节,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白天演出是取掉影窗,换成与影窗同等规格的竹帘为底幕,影人是由提线人在帘后操纵而表演的,谓之仗头傀儡。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年代初,吕家庄又成立一班灯影戏,王思武是该班的优秀艺人,年以王思武为首又组织起吕家庄-灯影戏班,曾为在蔚县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剪纸专项工作会议”演出,受到各地专家学者们的好评。

蔚州灯影戏的影人头像黑白、彩色兼有,制作精细,彩绘线条流畅,清晰透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灯影戏规模小、人员少、活动方便,一班灯影戏有七八个人就够用。灯影戏的演唱亦与众不同,听起来似在捏着喉咙演唱,韵味独特。演出价钱低廉,一般村庄均可接受,若再编一些反映当下时代形势的小戏,对开展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大有帮助,加之各地旅游景点的开发,蔚县灯影戏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蔚州灯影戏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砂器制作技艺

蔚县的西北山一带有丰富的天然瓷土,当地俗称“矸子土”,此土带有粘性,是制作青砂器的唯一原材料。经过细碾过滤后细腻、柔软,可塑性强,具有单一配方成型的特点,用它可烧制成各种各样的青砂器。

蔚县青砂器由来已久,明清时期,“京城皇宫里就有蔚县砂锅、砂壶,为皇上熬煎中药供名贵人家沏茶,做饭菜所用,被视为珍品”据此推断。蔚县青砂器的历史至少也有多年的历史。

蔚县青砂器是蔚县传统的手工艺特产,俗称砂锅、砂壶、砂铫等器皿,以物美价廉、用途广泛和其性能特殊而久负盛名。蔚县南留庄镇白河东村是蔚县青砂器的发源地。蔚县青砂器的锅类可分为6个形状:大圆锅、大锅、二锅、三锅、四锅、五锅);砂壶包括茶壶又叫药壶,可分为1号壶和2号壶,都可用作烧开水和煎熬中草药用,酒壶可热酒,温淳可口;砂铫又区别为平底铫、带把铫以及带盖铫等。

蔚县青砂器属纯手工艺制作,工艺流程分别为用石头碌碡碾反复碾压矸子土、然后再过筛,将过了筛的矸子土和成矸子泥、经过反复揉搓后达到劲道后便可制作砂器坯子,之后的程序是筛黄土、筛白土、捏制青砂器、晾晒坯子。烧制是蔚县青砂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烧制上可大致分为制作烧制青砂器的笼盔、点火、砂器坯子装炉、老师傅看火、艺人出炉和验收员验质打包,这几个程序完成,青砂器的成品即制作完毕。

蔚县青砂器是煎熬中草药的最好器皿,用它煎出的中草药不变质、不变味;用它可以做饭、煮肉、热酒。砂壶烧水,最好喝,素有“砂壶水,扣碗茶”之美誉;砂壶热酒,温而可口,不滋辣,不易醉;砂锅熬粥,色香味美;砂锅炖肉,纯香可口。年,国家地质部岩矿测试技术研究所对蔚县青砂器成品进行了研究化验,结果表明:蔚县青砂器成分中含有人体生活必需微量元素15种之多,重金属和有重味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限定标准。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青砂器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苏庄民俗

上苏庄淳朴的民风培养了一代代善良、正直、勇敢的子孙,同时也开创了很多独特的民俗活动。

除夕午夜祭冰灾。相传,这一民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流传至今从未间断。目的是祈求天公赐村民以甘霖,免百姓于雹灾。每年的除夕午夜十二点,由村长、村副(现在由村委书记、主任)携村里办事人员等,洗手后,带上祭品、祭文,排队从三元宫出发到村西北角处,一路上不能说话。到达目的地后,先摆供品烧香磕头,然后点旺火(用柴禾、柏枝点起的篝火)、鸣炮,再将供品、祭文扔到旺火里烧掉,祭祀结束。据说,该村自祭冰灾以来,没有遭受过毁灭性雹灾。

正月初八拜人子。这天,村里为正月十五的社火活动要组成领导班子,叫“元宵班”。他们要用红纸做成请贴,上面写个“拜”字,沿街巷挨门挨户送到每家主人的手里,就叫拜人子。这一民俗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给正月十五期间的社火队伍和戏班演员募捐。凡接到红贴的人家都要蒸上二斤白面的馍馍,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送到戏台上。做好的馍馍还要在戏台前的八仙桌上展览,以示众人效仿。元宵班收到的馍馍就是正月十五期间社火队伍和戏班演员充饥的“干粮”和报酬。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好转,送馍馍渐渐被烟茶钱物所替代。

家家户户竖灯杆。春节期间,蔚县各地都有在门前挂灯的习俗。而上苏庄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当中竖起十米左右高的木杆,将各式各样的灯笼挂于木杆顶端,一直挂到正月十六,所以叫灯杆。这一民俗是配合该村元宵节期间的拜灯山、敬火神而形成的,每逢春节的夜晚,上苏庄的天空就变成了灯的世界,西瓜灯、福字灯、龙凤灯、花鸟灯、五星灯……五彩缤纷,遥相辉映,在点点繁星的陪衬下美不可言。

春节两次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民俗。但各地春节只贴一次春联,取辞旧迎新之意。上苏庄的人们春节却要贴两次春联。一次是年三十,一次是正月十五,他们说年三十贴春联是为了换新颜,正月十五贴春联是为了敬神仙。难怪两次春联的内容各有不同,三十贴的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十五却换成了:碧落星辰临法会,霞发瑞彩广无边。

元宵三天拜灯山。在上苏庄众多民俗中,拜灯山的民俗是最隆重、也是最引人入胜的活动。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当夜幕降临后,堡内南端的灯山数处热闹非凡。人们争相观看由数百只陶瓷灯盏摆成并点燃的吉祥字样灯火图案,并频频拜祭祈求平安。配合还要唱大戏,耍社火。

二月二吃面茶。农历的二月初二,老百姓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这天,上苏庄村由村里主事的会首(现在的村主任)组织人到县城买回熟莜面和大饼,将熟莜面熬成糊糊,称为面茶。村民每家都要拿上碗、盆来领面茶和大饼。大饼上有一黄贴,写上什么庙在什么时间需要上供,领了面茶的人家就要按黄贴上的安排,到时间主动去上供拜祭。前面不是说该村的庙宇多而全吗?这一风俗的巧思妙想,省去了村里主事人对庙宇祭祀活动安排的诸多麻烦。

蔚县打树花

蔚县暖泉镇位于张家口市蔚县西部,与山西省广灵县接壤,因镇中心有一四季长流、冬暖夏凉的泉水而得名。“打树花”是暖泉镇古老的节日社火之一,至今已有余年历史。

暖泉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是河北省唯一的一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上交通便利,商业、手工业发达,地处蔚县通往山西各地的交通要道,因此受古老的晋文化影响较深,逐步形成了具有暖泉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

暖泉镇内曾有3处铸造业摊点,人们为了庆贺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自愿捐献废旧生铁,煤炭和粮仓,蔬菜等,每年元宵节连打三天树花。表演时先将数百公斤生铁用炼铁炉化成铁汁,表演者用特制勺子将铁汁奋力泼洒在坚硬冰冷的砖堡墙上。一千多摄氏度的铁汁炸裂后爆发出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树花”。“树花”千姿百态,万花奔腾。“火树银花不夜天”,表演艺人们的精湛技艺和勇敢精神,使观众群情激奋,掌声雷动,欢声震天。

打树花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焰火。它是勇敢者的游戏,也是暖泉人的绝技。此项民俗活动全国仅此一家。表演者不但要求身强力壮,还要掌握高超的技术。这种纯人工创造的火花图案变化多端,不断引来喝彩惊赞,这种此起彼伏的红火气氛0是其它任何社火活动无法替代的。

蔚县打树花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蔚县拜灯山

蔚县上苏庄村拜灯山是民间民俗社火活动的一个种类,经历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孕育雏型期、明末清初的成型期、清末民初与民间社火、戏曲相结合的丰富完善期和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

拜灯山活动的基本内容有点灯山、拜灯山、耍社火、唱大戏等四部分。点灯山时,首先准备好祭祀供品和点灯山用的灯捻儿、灯盏、麻油等。点灯山的人由三到五名有文化的村民组成,在灯山楼内的层层木架上由上向下将数百个灯盏摆出花边儿和文字图案,把浸过麻油的灯捻儿插入灯盏,一一注满油。夜幕降临后,用蜡烛将摆成图案的灯盏一一点燃,呈现出灯火字画。拜灯山时,选一名父母双全的男童扮为“灯官”,坐在由四名青壮年村民扮成“衙役”抬着的独杆轿上,村里戏班的演员粉墨浓妆伴其左右,在社火队伍中“老王八”和“老妈子”的引领下,从堡门外进堡,率村民及观光者一路敲锣打鼓到灯山楼前祭拜。拜灯山后,祭拜队伍返回途中在堡中心伴随锣鼓点开始耍社火,或舞蹈,或嬉戏,表演者和观众共同沉浸在欢乐喜庆之中。最后是唱大戏,当祭拜队伍和群众由堡内涌出堡外时,戏楼前已经张灯结彩,这时,鞭炮鸣,鼓乐起,大戏开,由村戏班子演员为村民演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蔚县拜灯山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伴随民间祭祀活动而产生,融入民间文化活动而发展,形成了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二是在长期的民俗活动中,完善了自身特有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固定的程序性;三是吸收民间社火和民间戏曲艺术营养,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多源性;四是蔚县历史上虽有多处灯山社火活动,但早已失传,唯有上苏庄的拜灯山民俗社火保留至今,且独特而完整,因而具有稀有性;五是由于拜灯山源于民间祭祀,注入了百姓敬神尚贤、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形成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虔诚性;六是其表现形式简约质朴,乡土气息浓郁,从而形成了厚重的、乡村特有的朴实性。

拜灯山民俗社火活动在蔚县乃至河北省的民俗社火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具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民间艺术品位。

蔚县拜灯山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蔚县小米

蔚县小米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的特产。蔚县小米,不但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其营养价值也很高,素以粒大、色黄、味香、富黏性、多营养、含糖量高而著称。蔚县小米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蔚县小米,又名蔚州贡米。

蔚州是京西的米粮川,小米是蔚县的特产。曾被列为“四大贡米”之一。据《蔚州志》载:元“至治二年(年)八月,蔚州献嘉谷。”蔚县的黄小米,远在七百年前就成为贡品,进入御膳房而享誉京城。蔚县小米能获此殊荣,与其的处的地量位置和气候有关,蔚县地处冀西北间盆地,坡地多,水量少,且十年九旱。而抗灾力强而又耐旱的谷物适宜于在这种环境下生长,故在粮食作物种植上,成为首选,历代相袭,约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蔚县小米,颗粒饱满,金黄灿灿,素以粒大、色黄、味香、富粘性、多营养,含糖量高著称。据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鉴定,蔚县小米中蛋白质含量13.1%,赖氨酸含量0.25%,粗脂肪含量4.27%。

现在,蔚县小米早已名声在外,市场前景广阔。并且“蔚县贡米”作为蔚州特色品牌,已走出国门。由于米优价廉,获得了多项荣誉。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年12月,被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企业信用调查部确认为“华北市场信赖产品”。年10月,在第六届中国(廊坊)农产品及优种交易会上被认定为“名优农产品”。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对蔚县小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蔚县小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即日起实施保护。

蔚县小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河北省蔚县现辖行政区域。

(二)专用标志使用。

蔚县小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河北省蔚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蔚县小米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三)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桃花米”、“冀张谷5号”、“张杂谷5号”、“大白谷”。

(二)立地条件。

保护区范围内海拔m至m,土壤类型为栗褐土,质地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耕层0cm至20cm,土壤pH值7.8至8.2,土壤有机质含量≥0.8%。

(三)栽培管理。

1.播种:

(1)播前准备:深耕20cm以上。

(2)播种时间:播种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

(3)播种量:每公顷用种7.5kg至11.25kg。

(4)播种深度:4cm至6cm,播后镇压。

2.施肥:每公顷底施有机肥≥15吨。3.管理:6叶期定苗,结合间定苗中耕除草。拔节期深中耕培土。

3.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谷子贮藏期不超过12个月,即销售即加工。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颗粒圆润饱满,色泽金黄,外观油亮;蒸煮香气浓郁,口感柔软光滑,粘甜可口。

2.理化指标:直链淀粉≤20.0%,胶稠度≥80mm。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蔚县木瓜杏干

蔚县木瓜杏干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的特产。蔚县木瓜杏干以其个大、肉厚、含糖高、香甜可口的地方特色在周边地区也颇有名气。

河北张家口蔚县特产—木瓜杏。木瓜杏因其果实含糖适中,形似木瓜而得名。其中含大量的维生素和氨基酸,经常食用可起到抗衰老、助消化、降血脂血压,生津止渴,健脾开胃之功效。木瓜杏干经过全封闭室内高温烘干而成,制作过程不与任何有害物质接触,既保持了木瓜杏自身得营养成份,同时又杀灭了自然带有的细菌,不含任何添加剂,是上乘的天然食品。蔚县木瓜杏干块大肉厚,酸甜可口,尤为儿童所喜爱,是外出旅游,消夏避暑,馈赠亲友之佳品。

木瓜杏干真假区分其实很简单:木瓜杏干口感较甜,柴杏干较酸且落口有苦感;木瓜杏干全身色泽淡黄,柴杏干背部发红色肉发黄;木瓜杏干块形偏小,柴杏干较大;木瓜杏干木质纤维含量较少,柴杏干木质纤维较粗且多;木瓜杏干肉质细腻,柴杏干肉质成份较少柴络较多;木瓜杏干质地柔软,柴杏干质地较硬;木瓜杏干形状微卷形不规则,柴杏干片大干燥呈圆形;木瓜杏干香气浓郁,柴杏干则气味暗淡;购买木瓜杏干建议到正规店铺去买。最好找能提供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等相关手续的,有质检报告的。其实产品优劣一吃便知

糖麻叶

糖麻叶是蔚县人的传统小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许多饭庄面铺都在制作,在街头售卖。

特点:外形齐整,四头均匀,外脆里软,咸甜适宜。

来源:狄惠子皮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