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小传王爱爱晋剧皇后,承前启后

全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91014/7534559.html
王爱爱是近百年来晋剧发展史上继丁果仙之后又一位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式的代表性人物。她发挥自身音质优势,博采众家之长,独创了晋剧青衣声腔中一个崭新的流派——“爱爱腔”;她从唱腔、表演、念白等方面对晋剧艺术进行创造和革新,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剧种的发展;她为自己确立了“晋剧皇后”的不争地位,也在山西戏曲史乃至中国戏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名角祖母引领步入戏曲人生年6月,晋中大地麦浪滚滚的季节,王爱爱出生在榆次县南关村一个梨园世家。清末民初以来,晋中一带就是中路梆子(后改名为晋剧)最为流行的地区。从乡村到城市,到处呈现着“山乡庙会流水板整天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的繁荣局面。仅榆次一县,民国年间就活跃着兴盛班、晋风园、十股班、荣梨园、双聚梨园等数十个实力雄厚的班社,聚集着“说书红”高文翰、“盖天红”王步云、“筱吉仙”张宝魁、筱桂桃、筱桂花等一批享誉三晋的名角。其中搭班晋风园的筱桂花正是王爱爱的祖母。筱桂花幼年从山东逃难来到榆次,被卖进戏班吃“打戏饭”。她先后拜中路梆子名旦张永贵(艺名自来香)、张宝魁(民国年间中路梆子四大名旦之一)为师,得两位师父艺术真传,台步、身段精熟利落,表演细腻逼真,扮相端庄大方,被同行誉为“韵艳亲王”。王爱爱的祖父王金奎承办过多个戏班,他一生娶过三房妻子,其中两房是戏曲伶人,可见其爱戏之深。王爱爱打记事起,每日里听的是梆子腔,看的是舞台上的戏剧人物形象,连在睡梦中也伴随着戏曲的旋律。她七岁开始练功学戏,奶奶就是她的启蒙老师。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小爱爱开始了艰辛的学艺生涯。当时爱爱的两个姑姑也与爱爱一起跟奶奶学戏,但奶奶看出小爱爱更有学戏的天赋和灵性,因而对小爱爱的苛求远远超过两个姑姑。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风霜雪雨,每天天不亮奶奶就带着她去喊嗓子,有时面对城墙,有时迎着寒风,为的是把嗓子练得有韧性,能经得起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吃过早饭后,开始教唱段,一唱就是一上午。奶奶示范唱段之后,就走到几十米之外听爱爱学唱,若咬字不清,发音不准,声音送得不远,奶奶就气急地走过来打小爱爱的嘴巴。一次,两次,三次,反反复复地练,直练到奶奶满意为止。直到年逾古稀,王爱爱还被观众誉为“金嗓子”,“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观众对爱爱腔的高度赞誉。有人说王爱爱是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只有她自己知道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和泪水。王爱爱经常教导她的弟子们:“不管唱啥,基础一定要扎瓷实,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然后才谈得上‘声情并茂’。只有做到吐字清晰,行腔圆润,让观众听得清楚,听得舒服,那才有可能进一步追求以声夺人,情绪饱满,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为了让孙女把身上和腿上的功夫练扎实,奶奶采取了自己发明的“非常手段”。练跑圆场时,奶奶用一条布带子把她俩的双腿绑在一起,她在前面跑,奶奶在后面跟着跑。跑慢了,奶奶会踩上她的脚,跑得步子大了,又会摔倒。直到七十多岁,王爱爱跑圆场时仍能做到细碎稳健,犹如水上漂一般,她的腿上功夫就是这样“残酷”地练出来的。连晚上睡觉也被奶奶强制安排成了练功时间。睡觉时不准枕枕头,而是把她的两条腿轮换着抬起垫到头下面当枕头。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爱爱的腰功腿功超出一般演员,自在情理之中了。那时的小爱爱绝不敢奢望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学艺练功成了她童年生活的全部内容。学戏两年,小爱爱开始登台演出。开门戏是《拜月》,她扮演貂蝉。九岁的小爱爱灵透可人,把个为保汉室江山舍身救国的美女形象演绎得生动感人,从此,榆次观众记住了小爱爱的名字。在奶奶的悉心指导下,她又先后学会了《杀庙》、《教子》、《游西湖》、《樊梨花》等剧目,很快成为晋中一带响当当的头牌演员。每当小爱爱出场,叫好声、鼓掌声总是如雷鸣般响彻全场。十四岁那年,把她带入梨园门的奶奶离开了人世。奶奶走了,但她对待戏曲的严谨态度和戏比天大的思想影响了王爱爱的一生。百家撷英萃华终成晋剧皇后年,王爱爱由榆次新生晋剧团转入晋中专区晋剧团。该团由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程玉英任团长,程玉英的艺术风格对王爱爱的艺术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程玉英以独创的“嗨嗨腔”驰名剧坛。她的咳咳腔朴实动听,甜润婉转,旋律节奏千变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为晋中一带的观众所喜爱。晋中群众一听说程玉英来了,不论身在何处,所干何事,就大跑步赶开路了,甚至有人把鞋子跑掉了,也顾不上去拾,所以在晋中地区到处流传开这样一句顺口溜:“宁愿跑得丢了鞋,也不能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嗨嗨腔”不仅填补了中路梆子“拖腔”的空白,而且为整个中路梆子唱腔的继承和创新,找到了一条新路径。王爱爱悉心求教于程玉英老师,细心揣摩程派“嗨嗨腔”的神韵,灵活自如地运用自身的肢体和音质条件,创造出一大批有鲜明个性的形神合一的人物形象。短短三四年间,她演出的《明公断》(饰秦香莲)、《樊梨花》(饰樊梨花)、《回龙阁》(饰王宝钏)、《游西湖》(饰李慧娘)等大戏,已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剧目。这一时期是她由艺术探索转向艺术创造的初期,她的“爱爱腔”初具雏形,观众开始称誉她为“金嗓子”。年,王爱爱与当时一些全省小有名气的青年晋剧演员如田桂兰、冀萍、马玉楼、刘汉银、刘惠生(后来与王爱爱结为伴侣)等调入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省委领导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